谈到产品设计与中国哲学的关系,似乎穿凿附会,附庸风雅。其实不管艺术绘画、文学创作还是现代工业设计,任何艺术创作活动首先是人内在自然的转化,如果艺术家没有一点哲学修养,创作之路就像没有根的树,不会走得很远。
李泽厚在《美的历程》中极为重视“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”这个美学概念,他所主张的正是外在形式背后的源头。
欧洲文艺复兴后期曾盛行手法主义mannerism,画家雕刻家极尽技法之能事,手法运用娴熟且登峰造极,但其中再也没能出来一个达芬奇。
再看看我们今天的艺术和设计高等教育现状,比如说绘画专业,论技法恐怕梵高看了都会自叹不如,他老人家参加我们的艺校高考大概率也考不上。那么我们不禁要问,为什么我们没能培养出梵高?这中间缺的是什么?单纯追求外在形式的做法有意义吗?
也许尝试回溯到我们的哲学文化,吸取有益的养分,会是设计师修炼自己功夫的重要一课。
中国哲学根深叶茂,以子学时代为顶峰。而儒家孔子就是其中一座高峰,两千多年来深深植入到民族基因。儒家讲仁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我们所设计的产品,将会进入无数个家庭,有着千千万万的使用者。我们为社会提供了怎样的效用?为消费者解决了什么问题?用户的使用体验如何?这其实就是产品设计中的仁。
我们需要带着同理心去思考,以成己达人的心态从事创意设计,创造出好的产品而不是制造更多的垃圾。学会爱人是产品设计师很重要的职业素养,所以孔子说“人而不仁如乐何?”